新中国成立后,许多军队干部由于战争年代的多次负伤或身体状况问题,提前离休。像朱良才、唐亮、彭明治等人便是其中的代表。那个时期的“离休”与今天不同,离休机制尚不健全,很多干部在离休一段时间后实力配资平台,身体恢复良好,就可以重新回到工作岗位。例如,唐亮曾休养多年后,重返一线继续工作。不过,像他这样经过长时间休养后重新上岗的情况非常少见。
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军队干部,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,他叫刘竹溪。他在1955年被授予上校,本应该继续为新中国的军队建设贡献力量,却在45岁时因健康原因提前离休。
刘竹溪出生于1920年,是一位有文化的干部。对于当时很少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来说,能够上中学算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。后来,他考入铁路警署,成为了一名警察。抗战爆发后,他积极投身抗日武装,参与了党领导的抗日活动。由于文化程度较高,他在山东纵队第三支队担任了秘书和书记,之后又在作战部队担任指导员、营教导员、营长、副团长等职务。
展开剩余66%他所在的渤海军区主力与第一、第三军分区的主力部队组成了山东军区第七师,挺进东北。刘竹溪所在的四分区独立团则留在山东作战。虽然他的部队番号不断更换,但他始终担任重要职务。直到1949年,他担任了第10纵队的团长,解放后,他升任为师参谋长和副师长。
在战争期间,刘竹溪四次负伤,伤势较为严重。最严重的一次是在一次战斗中,他的右半身被手榴弹炸伤,身上被弹片击中30多处。虽然手术时摘除了许多浅表弹片,但体内仍残留了20多个弹片,包括两颗嵌入肝脏、大小如米粒;肺部有一个与黄豆差不多大小的弹片;下颌骨也被弹片打中。尤其是在济南战役中,10纵成为了攻城的主力,刘竹溪在作战中受伤最重,差点丧命。救治过程中,他打强心针、输血,几乎不治。
对于许多前线指战员来说,受伤似乎是战争的常态。就像刘竹溪自己所说的,与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烈士相比,自己能活下来已经是幸运的了。
1951年,刘竹溪调任第28军炮兵室主任,后来改任炮兵副军长。虽然这个职务不属于军司令部建制,但却由军参谋长直接管辖,他的职务相当于师级。1952年,他被调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,授衔时被授予上校。有传言称他本应授予大校,但因为与某人发生争执,最终少了一颗豆。不过,刘竹溪认为自己当时并没有足够的资格担任大校,反而认为军参谋长陈景三才配得上这个职称。
1954年,正在军事学院学习的刘竹溪突然生病,经诊断为肝硬化,情况相当严重。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,没有特效药物,治疗只能依赖保守疗法和休养。尽管他在1956年重新被安排担任南京军区炮兵射击场主任,但病情时常复发,导致他不得不住院休息。
就在休养期间,军委发布了《干部军衔调整指示》,规定符合晋升条件的校尉军官可以晋升。根据这个指示,刘竹溪作为正师职干部,理应晋升为大校。然而,由于长期休养,他未能符合晋升的条件,错失了这次机会。虽然他当时错过了晋升,但有机会再次晋升。然而,身体健康没有得到有效恢复,他从1960年到1965年这五年里,一直处于休养状态,而这段时间恰好也是军衔晋升的重要时期,刘竹溪没有机会参与晋升。
1965年,军队取消了军衔制度,他也正式被批准离休,成为干休所中最年轻的休养员,年仅45岁。无论在哪个时期,45岁都不算是退休的年纪,但由于身体原因,他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。
不过,离休后的45年里,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实力配资平台,再加上没有了工作压力,刘竹溪的身体状况反而逐渐好转,变得越来越硬朗。直到90岁时,他去世,享年90岁。
发布于:天津市佰朔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